中新社陕西汉中8月28日电 题:十三方石刻“叙述”的秦蜀古道是怎样的,你知道吗?
——专访汉中市博物馆声誉馆长、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中效
中新社记者 阿琳娜
汉中市博物馆最厚重的藏品,莫过于十三方石刻。1936年面世的我国威望工具书《辞海》封面字便来自此处,这便是被誉为国之珍宝的“石门十三品”。其不只是秦蜀古道上摩崖石刻中的精品,并且上自东汉、下迄南宋,连绵千年,可谓我国书法演化史的石刻宝库。
汉中市博物馆展出的“石门十三品”。汤江 摄
汉中北依秦岭、南屏巴山,是秦蜀古道的重要纽带,境内现存穿越秦岭巴山的古栈道七条。秦蜀古道有何重要性?汉中为何被称为“栈道之乡”?“石门十三品”有何前史文明价值?近来,汉中市博物馆声誉馆长、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中效承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,对此作出回答。
视频:【东西问】梁中效:十三方石刻怎么“叙述”秦蜀古道前史文明?来历:我国新闻网
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记者:秦蜀古道在前史上有何重要性?汉中为何被称为“栈道之乡”?
梁中效:秦蜀古道是指从长安到巴蜀区域的路途,首要包含穿越秦岭的四条古道,自东向西依次是子午道、傥骆道、褒斜道、陈仓道,穿越巴山的三条古道,自西向东是金牛道、米仓道、荔枝道。其间以褒斜道最负盛名,约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,其建筑规划之大,沿袭时刻之长,为秦蜀古道之冠。
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前史上,穿越秦岭、巴山十分困难,而汉中盆地刚好处在秦岭巴山之间,是秦蜀古道的中继点,也是这些古道的交汇点,重要性显而易见。目前秦蜀古道上的遗址和遗存大多坐落汉中境内,汉中也被誉为“栈道之乡”。栈道弯曲,穿行于秦岭巴山之间,促进了经济文明交流,是联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重要的西部交通线。
石门栈道景区。陈雨樵 摄
秦蜀古道上发生了许多严重前史事件。如公元前316年,秦国张仪、司马错由褒斜道、金牛道伐蜀。公元前206年,刘邦用韩信计,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。公元219年,曹操由褒斜道入南郑,与刘备抢夺汉中。公元234年,蜀军由褒斜道北伐曹魏,诸葛亮病逝五丈原。
秦蜀古道见证朝代兴替,留下了许多名贵的前史文明遗存,比如以“石门十三品”为代表的摩崖石刻。
中新社记者:“石门十三品”为何被称为汉中市博物馆镇馆之宝?它们有何重要价值?
梁中效: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地道,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。石门也是国际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能够通车的山间交通地道。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邻近留下百余摩崖石刻,其间以“石门十三品”最负盛名,可谓我国书法演化史的宝库。
《蜀道寻古石门汉韵——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精品展》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展出。安源 摄
“石门十三品”也称“汉魏十三品”,是凿刻在石门地道两壁或褒河两岸山崖上的刻石,由《石门》《鄐(chù)君注册褒斜道》《石门颂》《石虎》《衮雪》《石门铭》《山河堰完工记》等十三块巨型摩崖石刻组成,时刻上自东汉、下迄南宋,其间汉代的有八品。
《鄐君注册褒斜道》是石门摩崖石刻的“开山之作”,为东汉永平九年(公元66年)所刻,是我国文字书体由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重要证据。依据石刻内容,东汉永平六年,汉明帝刘庄下诏令汉中郡修正褒斜道。石刻告知了注册褒斜道所用的人工、器件数量等信息,规划之巨十分稀有。它是已知研讨我国古代有关邮驿准则最早的石刻材料。
《衮雪》拓片。汉中市博物馆供图
《石门颂》被称为“汉隶之极作”,1936年面世的《辞海》封面字便来自《石门颂》。其与《郙(fǔ)阁颂》《西狭颂》合称为“汉三颂”。《石门颂》清晰记载:“高祖授命,兴于汉中。道由子午,出散入秦。”“子午”即“子午道”,这是最早清晰记载刘邦经行子午道到汉中的石刻文献。
《衮雪》相传是曹操留下的仅有墨宝。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曹操至汉中攻击刘备,战守无策,心中不悦,徜徉于褒斜谷口,触景生情挥笔写下“衮雪”二字以抒情怀。侍从问曰:“‘滚’字为何不写三点水?”曹操曰:“江水甚多,何必弄巧成拙!”
《石门铭》刻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(公元509年),其书法已由隶书向楷书过渡,具有典型的魏碑特征,是研讨我国书体演化的宝贵什物。铭文文笔精粹,叙事逼真,是一篇六朝四六文佳作。石刻中记载“穹隆高阁,有车辚辚。咸夷石道,驷牡其骃。千载绝轨,百两(辆)更新”,展现了其时栈道的交通盛况。
《石门铭》拓片。汉中市博物馆供图
能够说,“石门十三品”在研讨我国交通史、经济史、水利史、艺术史、书法史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,可谓文明宝库。
中新社记者:汉中市博物馆的宝贵文物见证了怎样的前史变迁?
梁中效:汉中市博物馆由“西汉三遗址”——古汉台、拜将坛、饮马池组成。收藏文物5220件套,其间宝贵文物490件套。古汉台是刘邦被封为汉王时的宫廷遗址。自汉以来,古汉台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拜和游乐的场所,历代皆有修葺。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。饮马池又叫东湖,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,曾在池内饮马,现存石刻对联“神龙能作苍生雨,饮马长怀赤帝风”(赤帝指刘邦)。
拜将坛。陈雨樵 摄
汉中市博物馆收藏《云栈图》是在清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由党居易制作完结,选用五颜六色制作、真假结合的山水画法,描绘了今陕西留坝铁佛殿南界牌关—勉县褒乡镇—汉中城段栈道天然和人文景观,展现了栈道沿线山峦起伏、林木巨石、河流急缓情况,上面标有关口桥梁、递铺驿站、山水城池等称号,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史料价值。
汉中市博物馆还收集了很多散落在民间的石刻,这些石刻记录了汉中作为国家前史文明名城的变迁进程。如收藏《贾大司马修栈道碑》,此碑于清朝康熙三年(公元1664年)立于汉中市北褒谷口上之鸡头关,撰文者是时任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党崇雅,他正是《云栈图》作者党居易的祖父。碑铭记载时任兵部尚书的贾汉复来汉中观察城防,见到南北交通大动脉连云栈道年久失修,所以安排民众历经三个月整修,使六百里连云栈道四通八达,尤其是将留坝县青桥驿之南险恶难行的“阎王碥”完全改造,转危为安,更名为“观音碥”,不只谋福交游行旅,并且让王士祯、梁清宽等文人大加欣赏。党居易的《云栈图》就标示有“观音碥”“汉萧何追韩信至此碑”“修栈碑”等人文景观。两件文物彼此印证,展现了清朝前期连云栈道的面貌。
汉中市博物馆石门栈道陈列室。汤江 摄
中新社记者: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,现在研讨汉中前史文明、研讨“汉学”有何意义?
梁中效:汉中市自秦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前史,汉高祖刘邦在此敞开汉室基业。汉朝在我国前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和深远影响,“汉”文明符号由此传达到全国与国际,从今日人们仍在用的“汉服”“汉语”“汉人”等词语中可见一斑。
汉中是汉文明的发祥地。虽地域狭小,但战略位置重要,在西汉树立及其开展昌盛的前史进程中,汉中在政治、经济、文明等方面都有重要位置,为西汉文明的开展作出了共同奉献。司马迁云:“汉之兴自蜀汉。”整理研讨汉中前史,对研讨汉朝和汉文明具有重要意义。
乌鲁木齐,汉服礼仪讲师协助市民试穿明制汉服。刘新 摄
我国是文明大国,每一个地域的地域文明都十分共同,中华文明“山花绚丽”“姹紫嫣红”,做好地域文明研讨传承,也是展现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生生不息,在对中华民族前史的研讨中,“汉学”研讨不可或缺。研讨“汉学”也有助于公民了解中华文明,向国际展现我国文明,讲好我国故事,传达我国人“和而不同”的价值观念,让国际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和温度。(完)
受访者简介:
汉中市博物馆声誉馆长、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中效
梁中效,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,陕南开展研讨院常务副院长,兼任汉水文明研讨中心前史文明研讨所所长、两汉三国文明与秦蜀古道文明研讨中心主任,我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讨生导师。首要从事两汉三国文明、古典文献与文学、区域文明旅行开展研讨。揭露宣布学术论文200余篇,出书作品5部。